2010-04-11

是非對錯—Noughts & Crosses

人生中有許多選擇題,不論言行或者生命中各式難題的抉擇,最後常常因為結果—成功與失敗—被過度簡單的歸類認定為考試卷上簡單的是非題,裡面只有對與錯。

然而,複雜的人生,真的只有這兩個黑白色調的選擇嗎?真的可以單純使用成功與失敗來斷定正確與否嗎?不會吧。


一直很喜歡漫畫《水星領航員》(原名:《ARIA》,作者:天野 こずえ)中讀到的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位旅人要去尋找他渴求的東西。出發前他的師父對他說,「小心千萬別走錯路,只要你錯了一次,那麼你就永遠找不到你所渴望的。」

然而,不幸的是,旅人還是迷路了。

旅人筋疲力竭,垂頭喪氣,迷惘不知所措。

可是當他再度抬起頭來的時候,他的眼前出現了另一個寬廣遼闊的世界;那是一個比他最初想尋找,還要美好的世界。

這,是一個倘若沒有失敗和錯誤,就無法發現新事物的故事。


一如小孩子學走路必然有摔跤的學習過程一樣,實際上在製書中也相同,一再證明所有失敗錯誤的經驗中,總能學到更多,甚至意外也有可能演變為另外一種更好的製書法。而那能不能延伸為對待人生路的看法呢?應該也可以吧?

而且,不執著於所謂的對與錯,甚至可能會使得眼前的路更加寬廣開闊,使得自身成長受到最小的限制吧?



或許,另外的說法會是道德總有是非黑白或是真理吧?但是,真的有嗎?誰又有權力定論這些呢?社會嗎?長輩父母嗎?還是一樣身為缺點多多的人類的我們呢?而我們又有什麼權力以自身的標準來這樣判斷定論呢?成王敗寇的主張真的沒有悄悄存在嗎?

前一陣子閱讀過有關活版印刷發明史的《古騰堡革命》一書中很清楚的能證明這一點,在中國和蒙古歷史上被標榜為一代英雄的成吉思汗,在歐亞人的形容中卻是『惡名昭彰的文明破壞者』。是不是有可能立場不同的時候,是非會突然顛倒呢?而成吉思汗被標榜為英雄和明朝末代皇帝朱由儉被唾棄的理由又是什麼呢?而破壞單純只帶來壞處嗎?《古騰堡革命》書中也提起那很有可能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一種。因此,單一的黑白看法,會不會太過簡化,有造成偏見的危險呢?

或許總是嘗試將一件事情放在不同角度上看,即使感覺會比較搖擺不定,然則,世事是否真的必然要有答案呢?而實際上即使是物理學,所有的原則也只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規律,而非所謂的真理。

是否一個經由自己追求一再驗證的信念,即使認定後依然願意常常考驗的理念,會是一個比較寬容他人也同時寬待自身的想法呢?


製作這款設計的緣由,其一是由於筆記是記錄自身的想法,也是檢視自身成長的最佳工具,因此將這些想法設計製作成一本筆記,圓圈代表對與是,交叉代表非與否,提醒自身思考時盡情放心懷疑,別輕易落入是非黑白的圈套。

其二,上面的文章是與一位朋友多次討論這個主題,因此,當成彼此交換思考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