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工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2-27

驀然



因故搬遷,決定釋出十一年前的舊作以及一些罕見版本(銅版畫封面作品)。
有些多年前曾在誠品擔任過樣本,但狀況還可以,也是手邊僅剩。
若當年錯過,這次是唯一僅有的機會,逾期即成絕響。

還有等信的青鳥信紙(絹印)、
雨再大也不是一個人的卡片(美柔汀)、
在日本印製的整套人間好時節的活版印刷明信片。
幾張歐洲手染大理石紙、日本幾何圖形的千代紙。


*謝謝來玩的朋友、朋友最好的同學、替朋友過來的那位先生以及學員們,由衷感謝(鞠躬)~


2019-03-18

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是日文成語。簡單直譯是:一生僅有一次見面的緣分,告別後此生再無相見機會。
延伸之意是:人與人之間,每次相遇都是得來不易的緣分,也僅有此刻,應該好好珍惜。


教學很多時候其實都像如此,有些學員會繼續見面,有些在課程結束後,就斷了音訊,從此天涯。
人生本就無常,並不是想見就能見,多的是再也不見。
許多時候想著改天╱以後╱下一次,然後,
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


於我,每個課程、每位學員和每次相逢,都很特別也很珍惜。
有時課堂上的片段回憶會擅闖,像是學員談起醃製梅子時的乾燥過程、忽然有人起意要帶好喝的咖啡豆來,另外一位學員立即說那她帶磨豆機來,結果那堂課的休息時間教室裡滿滿咖啡香;
各行各業的學員們分享自己專業上的八卦、旅行和其他事物進修的心得感想、各種一開講就停不了的話題;大家製作中的高興驚嘆聲和斷線或卡線時的哀號、以及那些風雨無阻遠道北上的學員們.....。
由衷謝謝每位曾經參與過課程的學員們,謝謝你們帶來的美好時光(鞠躬)。

很多時候都覺得,倘若不是教學,像自己這樣古怪孤僻的性格,大概很難在茫茫人海中與你們相遇,更別提有機會說上幾句話。
雖然不曉得自己的專業帶給各位什麼,但很希望至少在各位上課的那些時間、那些過程,曾經稍微替你們的每一日添增一點點不同的色彩,或者是像自己一度期望過的那樣:打開一扇不同的窗口,介紹了不同的景致。
即使我們日後沒有機會再相見,也衷心希望各位身體健康、過得好好的。


基於一些因素,今年基礎課程只招生一次,共兩班,台北台中各一班。
明年太遙遠,暫時無法想像,然而最好的狀況,也是僅招生一次,好奇或有興趣的朋友,請把握機會。


(*報名已結束,由衷感謝報名參與的你們)


2015-08-20

變動


任何變動向來都不會是簡單或輕易的決定,人生如此,教學課程亦然。




製作與製作的間中抽出時間準備下一次課程。
總想透過課程介紹紙張的豐富與多樣,因此每期使用的紙張也不盡然相同。
翻閱手邊逐漸增加的一冊冊紙樣,反覆細看。



過往兩年的基礎紙張變化和製本八堂課程,每週上課一次,總共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課程設計的初衷是抱著「如何讓一般愛書愛紙但並無製本經驗或不常接觸的人,在最短的時間裡建立最紮實製本基礎技術」的信念,再三思考後設計的課程。
課程時間雖然看似長,其實也依然還在入門起手式。之後,那和學習樂器相同,不存在速成、立刻、馬上。
想彈奏出美妙動人樂聲?需要時間,學習練習,練習學習,以年計算的練習。很多很多年。

然則也因為課程時間較長與費用的緣故,經常造成招生不易的難題。只是過去每次見到同學們到第八堂課,製作出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時,都忍不住心想:就算學生們沒有打算入行,只要持續練習,之後不論用在平面設計或是Zine或小量個人作品的製作上,完全是可以拭目以待的好作品。

總會覺得頑固堅持「基礎很重要」的信念有其必要。




凝視紙張,手指輕觸他們各種不同的糙硬細軟特質、輕淡薄濃的色系在腦海裡揚起各式想像:他們適合哪一種縫製法?換一種又會如何?



然而現實面的問題依然存在:如何讓更多人認識、接觸、參與製本工藝?
今年前半年與324工作房的朋友們一再反覆討論。最後,初衷不變但重新再規劃一遍。將課程濃縮,以最基礎的摺疊配合縫製法為主的五堂課。希望這樣的調整,能夠吸引更多人願意來一探歐洲製本工藝的世界。
不過,這也是最濃縮、無法更短的基礎課程。

已刪除的幾堂課程,屬於比較傾向從摺疊與切割紙張來變化、較為接近書籍藝術(Book Art)的入門區塊。這部份則希望日後還有機會調整成獨立的幾堂課程。

畢竟從有書籍開始至今千年的歷史裡,一本書,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個樣貌,一種形狀。
書和所有人類歷史上的其他事物相同,跟著國度地域所擁有的材料、技術與社會人文時事,一同演化又演化。
對於喜愛閱讀和又從事手工製本的我而言,倘若手工製本能真的能在台灣落地生根,實在非常好奇在設計與創意人才豐富的台灣,會發展出什麼樣屬於自己的書籍藝術呢?




邊想邊挑選,決定後立即在用剩的紙張角落裡,寫下不同課程的各式紙張名稱磅數、計算張數、畫出紙張絲向與切割示意圖。接下來是為期數日的往來信件,充滿繁雜數字細節。

最終,美工刀輕輕劃開長方形牛皮紙小包上的膠帶,裁切整齊的各色紙張探出頭來眨眼呼吸。
之後他們將會認識誰呢?在已識或尚未認識的同學們手中,最終將變成什麼樣的一本小書?
紙張安靜等。



變動,其實也是一種嘗試,轉換。
試試看,然後繼續盡力而為。




2013-04-27

一點新一點舊



製作所用的材料有新有舊,或者,難以稱新,也難說是舊。
製本技法,混著過去習得的知識,一瞬間,夾雜在一起,忽然出現不同可能的新製法。
新舊交織,是這款筆記與製法命名的由來。

製作材料何以難分新舊?

昔日購下,製作剩餘的美麗封面紙張,但小心保存,從沒使用過,是新,還是舊?
過去學的手搓紙線,配合見過但不確定名稱的縫製法,一點好奇,將兩者配合一起,是舊,抑或新?
紙線更是來自兩年前的五日課程,從剝楮皮開始到漉紙,製作出來的十張其中之一的紙。手工製紙式微,在電腦時代裡努力希望被重覓,出現許多新式迷你體驗課程。製紙,是新還是舊?

或許這和每種領域的知識相同,總是「過去」混雜著「現在」,有新有舊,很難徹底黑白劃分區隔。
似乎也與人的一生相似:人腦依賴各式感官架構記憶,渡過的每一刻,自動不停添增新事物,而過往,隨著當下所需,加深一點,遺忘一些。就這樣,日月更迭,時光流轉的點滴,最終成為,「後來」,此刻眼前鏡中的這個人。
但,仍然持續變化中,維持進行式,直到最後那一刻。

如此說來,會不會「舊」不全然代表迂腐和過時,「新」也不見得同等文明與進步?是否那些不過是種對「曾經」和「未來」的自以為是的想像和比較?

只是一點雜想,對「新」與「舊」。


願各位的日與日,都有些單純小欣喜,為看似平凡的一日,帶來小小瑩光;
好讓未來的自己得以在回首時,
見到星斗滿天。




尺寸:18.5x13.1x1.7 cm
縫製法:尚未找到是否有前人已經試過,因此暫訂為「新舊裝丁」(New&Old binding),有進一步資訊時會更新。
封面封底顏色:混色搭配,每冊皆不同。
數量:11冊(含不販賣的樣本一冊,目前僅剩三四冊)


銷售地點:324版畫工作房(獨家販賣)
開放日:每週五,週六,上午十點~午後六點
地址:台北市太原路97巷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