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30

前言


製作筆記開始寄賣誠品至今,快兩年。這是第一次在製作中發生不斷的意外,接二連三,不但無法如計畫進行,也導致製作大幅延期。


最先發生的意外,是日本東北大地震。

雖然居住地離震源區有段滿遠的距離,然而還是無法不受到波及。渡過一段近一個月需要天天看報紙檢停電時段,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突然在市面上消失,也才猛然驚覺,原來很單純的地殼變動,會帶來一連串連鎖影響;大至許多生命在瞬間消失、商業工業的毀損與停滯,小至一般市民的普通生活亂了腳步。

然而,或許會否世事原本就是如此呢?即使是小小的變化,有時甚至無法察覺,但實際上像水面漣漪一樣,漸漸盪開,引起各種波動呢?

或許吧。



可能因為不久前才讀過許爾文•努蘭的《死亡的臉》("How we die: reflections on life's final chapter" by Sherwin B. Nuland),因此眾多意外中,另外一件感受也深刻的,正好發生在趕製特別設計製作的交換日記 - 《結繩記事》一款時。

一位熟悉的遠親過世,噩耗傳來的前兩週,才剛拜訪問候過的笑容滿面長者。


雖然每個人都曉得,人的壽命有期限,實際上出生的那一刻,死亡已經在等待,這是生命的形式,無人能改變的最終結局。

然而,那並不容易面對,是許多人最深的恐懼,或許因此,人類才發明了葬禮這樣的儀式吧?教導人如何承認死亡、面對死別。


很多年沒有參加過葬禮,日本的方式也與記憶裡的台灣習俗有異,或許最大的差別是出殯前吧?

蓋棺的儀式在所有誦經與前來燒香行禮的親友弔客都致意後開始。

葬儀社工作人員取下四周裝飾的各式白色花朵,讓近親熟友放入棺木中,讓逝者周遭都有滿滿花朵陪伴,之後在眾人淚眼模糊中,沈重的棺木緩緩蓋下.....


對我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比棺木闔上的那一瞬間還要能感受那份深沉的椎心痛楚,因為裡面包含的訊息鮮明且強烈:

這個人,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真的走了,真正離開,終生再也見不到了.......


最早製作交換日記的理由,也是那位與丈夫相隔兩地的客人朋友提起,她希望能和自己在遠地工作的丈夫寫交換日記,分享一點當彼此無法相伴時的生活點滴與心情。

她也提出一項滿特別的要求,希望能在疊頁間增加信封,好放一些得紀念的零碎小東西,個人覺得這樣的設計滿有趣,因此開始設計規劃。但計算後發現,單純只製作一套的費用會很高,因此考慮後決定不如多製作些,成為可以寄賣的作品,讓更多人都能有機會也寫交換日記,一起享受寫,一起分享。


在經歷了前半年的諸多意外後,那位長者的葬禮又正好發生在製作這套的期間裡,因此在縫製時有更多感想。


人生無常。


對未來抱著夢想與期盼雖然很正常,然而,眼前的時刻也一樣重要吧?

盡量享受日常生活的點滴,享受與自己喜愛的親友的相處時光,蒐集其中大大小小的快樂,記憶也記錄那些,那麼即使往後不可避的悲痛時刻來臨時,或許也能幫助自身渡過那樣的時刻,更甚至有可能稍微減輕一點點那樣巨大且強烈的哀慟吧。

因為,

It was a happy moment, and it would always remains so.


在一個沒有永遠與無常的世界,

牢記那一刻的笑容歡顏,

珍惜與記憶,使那一刻的笑聲,永恆。






備註:

2011年6月最後一日的早晨,終於將作品寄出。

只希望他們一如過往,

平安飄洋過海,

抵達也啟程,

各自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