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ooking fo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ooking fo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1-29

【側面亮亮】


╲【側面亮亮】:自己的燈籠自己摺,元宵燈籠串連 ╱

手提燃燭的紙燈籠,在元宵節夜晚與鄰居小夥伴們追逐嬉鬧,曾經是童年美好回憶的一部份。
但不知何時,在繁忙的文明社會推擠中,塑膠、LED、霓虹群舞的燈飾們變成燈節主角,紙燈籠成為遺跡。

我們並非懷舊,只是喜愛美麗事物。
紙燈籠被淘汰,從來都不是因為它不夠美。一位日本國寶級的陶藝家曾經說過,要讓小孩從小接觸美麗的事物,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懂得欣賞美。
我們喜歡摺,因此今年的紙燈籠是摺出來的,收納方便。

除了邀請您來參加製作燈籠的課程外,我們也希望參與的朋友們在元宵節當日晚上點亮您的燈,拍一張照片傳回活動頁面。照片請標示您的地點或位置。讓我們就算不居住在同一個城市,也能千里共賞燈。

當大家一起接力串連,越來越多人開始自製美麗的燈籠,在燈節時提燈出遊嬉戲。也許年復一年,這個節日會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裡吧。
每年當春節接近時,大人小人都會很自然地忍不住想:「今年要做什麼漂亮的燈籠,可以帶出去和朋友一起玩?」


註:
活動主題名稱來自一篇PTT上討論深海發光生物的文章。有隻居住在深海中的鯊魚,名字是「忍者燈籠鯊」,牠的身體側邊也會發光,作者說理由是:「側面亮亮為的就是標齊對正,一群鯊鯊在游泳的時候才不會因為暗暗的,就找不到同伴」
因為鯊魚正好名字有燈籠,而我們也在找尋會想參加這個活動的人,加上作者寫的非常有趣,因此借用(在此懇請作者見諒擅自借用)。
附上連結: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46859935.A.1FC.html


*新年好。活動報名已結束,由於參加人數過少,因此活動中止。
但元宵節那天晚上還是照常點燭提燈。初衷是自娛娛人,無法如此時,就自娛吧。





2016-12-04

往前 - move on


忙碌與忙碌之間抬頭,忽然發覺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八千七百八十四個小時,竟就這樣無息走到了近尾聲,就快劃上句點,成為過去。

這一年中發生了些什麼、都做了些什麼?潮水思緒裡默默回想,問自己。

假如人生是個不斷追尋與失去的旅行,那麼,希望自己不管那一年、不論幾歲、不限領域,都能經常多學多看多知道一點;

也希望能從生活與工作的各式挫敗經驗裡,對人事物多些理解與領悟。
或許,算是種面對無常人生的方式吧。

明年年初有進修計劃,所有課程含製本進階課程皆會暫停半年,下回再度開課會是2017年五月中旬以後。



更好,一直是接觸製本工藝開始時的初衷,也是從沒變過的目標。

2014-08-25

「尋書啟事」


最初在誠品書店寄賣開始,就替每次製作的筆記本們寫一冊介紹小書,希望陌生讀者能更瞭解製本、製作主題和故事。也因為是自己編排印製,為了避免出錯,雖然只需要兩冊,總是會多印一份,一兩年下來,累積不少,後來將這些多出的份數一起縫製,製作成冊。

最初,只是當成紀念。但翻閱時,總像能見到那些製作的日子,那些背後與過程。
後來,偶有需要,也成為能在短時間內,簡單介紹自己作品的小樣書。
她跟著自己很多年,到處去。從日本回來了台灣,去了歐洲再回來,經過許多陌生人的手,雖然輾轉,但不流離。

324版畫工作室銷售後,由於一些因素並沒有太多新作品,所以暫無製作介紹小冊,因此提供這本小樣書,放在作品旁邊,希望能照舊以此介紹與說明,關於製本的一切。
據說,小樣書也真的擔下這個重責,有不少人會因此坐下,翻閱與分享這些年來在下製本的故事。
然而,幾週前,這本小樣書消失了。

現代社會,多數物品都是工廠大量生產和販賣的時代,對很多人來說,筆記不過是數千本其中之一,隨時都可以抽出補上一本當樣本,但是,在下的製作一向都是小量,小樣本更是並非如此,僅此一冊,無可取代。

在下很真誠的希望,取走的人:您只是借閱,而不是打算就此將她據為己有。
除了她對在下的意義非凡外,也因為人的基本道德觀,所以被偷竊的物品會始終見不得光,不會得到好的待遇,落得被塞在某個角落,從此蒙塵度日,最後淪為垃圾或資源回收物的命運。
「佔有」,並非真心喜愛或珍惜一本書的方式吧?

假如您是單純喜歡文章內容,在下很感謝您的賞識,但是讓那本樣書能有更多人能閱讀,不是很好嗎?如果真有許多人提出類似希望,在下會考慮製作複製版本,正式銷售。
倘若您是好奇想參考其中製本方式,那表示您是位喜歡手工製本的人;既然喜歡,自己創作不是更好嗎?
不論您出自任何理由,帶走了那本小書,都請歸還。
可以郵送寄還,也可以在開放日時再度放回,只要您歸還,我們不會追究其他。
在下和324版畫工作室的朋友們願意將這次的事件,當成小樣書去了一趟小旅行,您會讓她平安回來。
畢竟,喜愛版畫和愛書的人,才會不遠千里,走進小巷弄中的324版畫工作室;而真的愛書的人,也不會如此對待一本書,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