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曲終



11年前回台灣時,雖然腦海徘徊著「不知道台灣是否有合適的土壤,讓裝幀能發芽生長嗎?」這樣的想法,但心裡卻不曾猶豫過,抱著『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態度,頭也不回的前行。

想著只要努力就可以,只要把自己的技術磨到最好就行。遇門就敲,不論每扇門後面躲著什麼,總覺都是機會,都有可能。從沒有想過,到後來許多門打開後,竟然全都是牆。此路不通。

也終究不過是凡人,有氣盡力竭的時候。站在最後一扇門前*,心裡想:如果真不行,就換個地方吧。此處不留人,終有留人處。*這扇門的故事下回分曉

門開了,厚牆依舊。終於願意接受,成就一件事情,從來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緣分已盡,無謂勉強。

也或許,這些自始自終都不過是自己的以為:以為台灣需要這項工藝技術,以為台灣很有機會發展。然而「自以為」一直都是「自己的以為」。自己認為的需要,不見得是旁人所需,更別提群體或社會。

離開,不過是希望留著最後的氣力,繼續做書與箱:做好書,做好箱。入行的初衷從來沒有變過。


告別的筵席即將開始,如無奇蹟,這是在台灣最後的講座與教學課程。最後也會有工具紙張材料作品販賣會。

如果有興趣,歡迎報名;報名日期12/23開始,當日會貼上報名連結。

內容項目簡介如下:

最後的兩個講座:一個是原先規劃之中的最後一個:【話匣子】,談荷蘭與箱子,另外一個講座照舊【說書】

【勤學如春】1/26, 27,10:00~17:00,1/28, 10:30~14:00,  2/11, 10:30~14:00 

最後個人課程,報名者限已完成基礎紙張製本之旅課程的學員,私訊報名。

台中特別課程:1/29(日),細節請關注梓書房


謝謝支持的各位,更謝謝各位學員,有幸能讓各位以師稱呼,是我的榮幸,也希望沒有讓各位失望。

願認識與不認識的各位,歲末平安,有個平安愉快的2023年。

2022-08-14

再生

 

日本傳統工藝:手毬 / 手まり

過去的醫學曾經認為:人腦在成年後,是無法生長新的神經細胞。

但近期的研究中發現,位於腦部中央的海馬體,是可以在成年後長出新的神經細胞。而這個位置對於學習、記憶、心情和情感非常重要。現代社會的壓力、忙碌造成的失眠或抑鬱,以及年齡漸長,都會影響和減少神經細胞再生的功能。*醫學資訊來源:腦神經科學家,Sandrine Thuret

如何延緩或繼續協助腦部增加新的神經細胞?

除了運動與飲食外,學習也是最佳方式。工藝本身是美與製作的組合,在接觸與製作美麗的事物,不僅視覺上享受美,手指運作更能增加刺激腦部的機會。具備簡潔,同時利用球體幾何能力,配合線條發展出無限可能的日本傳統工藝「手毬」,或許是製作美麗工藝的入門最佳選項之一?

日本有句俗語:『秋季是食慾旺盛的季節。』,除了豐美的食物外,秋天是小朋友新學年的開始,何不也讓它也成為我們挑戰新事物的好契機?跳脫手機帶來的便利感官享受,照自己的腳步,暫離世俗塵囂瑣事,往美的方向前進。

在眼睛享受美的事物、手指纏繞於針線之間的同時,腦部也默默旺盛產出新神經細胞,替我們的腦部創出喜悅、驅趕抑鬱、延緩腦部老化,也創造更好的記憶品質和生活。


*課程報名已結束,謝謝收看


2022-07-24

談紙

 

2010年自橫浜搭夜車前往四國德島縣參加五天四夜製紙工作坊,清晨快抵達四國的車窗風景

假如書是一層層紙張堆疊的集合體,那紙張就是打底的基礎,最原始的材料。要談如何照顧一本書,就不能不從紙說起。不了解,容易發生誤解;維護或修復時,就更容易造成傷害,而不是原本所期望的照顧或保護。

最初接觸紙張和書籍修復時,覺得過程與幾年前的熱門影集CSI犯罪現場十分相似:要先從各角度拍照,詳細記錄這是誰、怎麼了、如何與為什麼發生的相關調查,才能找到最佳處理方式。

雖然書或紙張不是人體,但判斷和決定處理方式前,也需要大量時間學習和實際演練,更需要時時補充新知與科技變化,才能夠盡量避免誤判所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整個探索過程令人十分著迷,和追逐真相的警探一樣,需要從線索中分析和追尋,處理一堆堆為什麼的謎團。

也無法不回朔到紙張的起源:紙張歷史。紙張的製作方式,過去和現在差異有多大?對保存和修復有什麼影響?科技日新月異對紙張和書籍修復的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另外想談膠帶。這是工業革命發展後,對紙張和書籍影響最鉅、也最容易傷害他們的物品。幾乎是「越方便,代價越大」的最佳典範,特別是在這個紙膠帶、便利貼隨手可得的年代。膠帶和紙張與書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是修復師的苦難、書籍的大敵?欲知詳情,我們講座中分曉。


或許有些看似非常專業的議題,但請別擔心,這些都是入門範圍。即使並沒有想從事專業修復,但只要多知道一點,就能讓自己心愛的書籍避開那些令他們酸化、逐漸老去的斑斑點點。曉得如何照顧他們,善待他們,讓他們延年益壽。


炎炎夏日,歡迎來乘涼,讓我們閒談紙張前生今世的八卦,聊聊書籍的敵人除了蟲以外還有誰?當然少不了日常照護與清潔書籍的小撇步。

還有,也替上次錯過書籍講座的朋友,再次說書


(*很遺憾報名人數不足,本次講座無法如期舉行,在此對報名者致上萬分歉意。)

(**新訊息追加:華山場空間臨時生變,場次中止,特此致歉。 )



2022-04-09

說書


一直到2007年左右,我對書籍裝幀或手工書的看法或想像,跟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亞洲人並沒有什麼差異。書就是:出版社的書、藝術類畫冊硬皮書居多、然後手工書是封面黏很多花草或紙張粗糙凹凸不平的筆記,句點。

然後,當時還年幼的女兒有一日忽然問我:「書是怎麼做的?」

真是好問題,一個嗜讀的人,竟然從沒想過。在老友的協助下,趁著回台灣時,帶小孩拜訪了一間印刷及製作書籍的工廠。當時並沒有特別感覺,機械化流程,一堆堆紙跟著長長軌道摺黏裁貼,尾端跑出來一疊疊書。之後心中隱隱有種說不出的奇怪感覺,卻也說不出所以然,但從此以後,每次閱讀印刷或設計相關雜誌書籍時,就會特別留心裝幀部分。雖然日本有不少製作精美的書籍,卻也始終沒有引起我好奇的火花。直到隔年春季某一日,陸續在不同雜誌上見到日本老師都筑晶絵的兩件作品。上網找資料後,等了近半年才開始第一堂製本課,自此深陷書籍裝幀世界裡。

人生回憶的箱子裡,或許最閃爍耀眼的,都是那些屬於快樂或感動的吉光片羽吧。而那些動人或震撼時刻,從來都不僅只來自視覺,更需要其他感官共同經歷。

異於數位虛擬世界的實體物品,實際上能帶來更多不同層面的感受,也加深回憶。像是凝視更多細微處、耳朵所覺察的聲響、經過鼻端的氣味。觀看書籍時,還會多了一項,來自肢體的記憶:透過觸碰材質所感受到的一切,也會觸動感官,記錄的同時也形成記憶。

瑞士製本學校老師常常說:「要練到指尖長出眼睛來。」

實際上優秀的製本裝幀家的手指尖,不但看得到,且出神入化,彷彿魔術師一樣能變出振翅欲飛的白鴿。經過他們指尖所製作出來的美麗書籍,彷彿活著、正靜靜呼吸的生物,讓人見到時,有如遇見前生印記那樣,一眼就能辨認。而尚未見到前,也自然無從辨識起。

嚴格來說,台灣並不存在西式書籍裝幀的傳統技術,或是說因為歷史政治地緣因素,台灣幾乎是從線裝書直接橫跨到現代機械裝幀,中間那段千百年的裝幀史,都是些什麼呢?又是什麼造就目前古典裝幀及藝術書籍最好的製作者,依然都來自歐洲,且幾乎都有過書籍裝幀的師徒制訓練?

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說到資深或大內高手不敢當,僅十餘年微薄行內經驗,但希望有機會邀請大家一起穿越到古代書籍裝幀世界去旅行。看看在翻山越海的遙遠異國裡,他們如何把不同材料的紙張印製和製作成書的過去。最美的書雖然目前還買不起,但有正式申請且獲得介紹許可,一點點珍藏如寶的大師手稿、幾冊藏書想一起分享和觀賞。最後聊聊在數位當道的現代裡,書籍的其他變化與可能。

不在天橋底,改在靜巷版畫室說書。六月談紙、夏季話匣子



2022-01-29

更迭

 

甲骨文斗方*1

疫情帶來的緊張感,讓時間進入一種混沌狀態。但不論人類的感受為何,地球還是照它自己的速度,繞著太陽又轉了一圈。用月亮劃分區隔年月的春節,也在眼前。


如果使用比較,疫情在台灣並不嚴重,但在世界其他各國卻造成慘重傷亡,數以萬計的生命就這樣消失,家庭離散破碎,所愛的人再也不得見。忽然憶起一段話「生有時,死有時。聚有時,散有時。」*2雖然這段話並不是目前流行的正面用語,然而卻也清楚形容人世間的無常與無奈。正因此「相見」其實「難」;人生最多的是以為還有以後,然後再也沒有以後;臨別時的再見,變成再也不見。因此,若能相見,彼此都請好好溫柔相待,愉快度過,減少他日再也無法再見時,容易發生的懊悔或感歎。

「課程」其實也是如此,最尊敬和喜愛的荷蘭老師明年退休,今年是授課的最後一年。雖然報名者眾多,等候名單大排長龍,然而因諸多因素,今年是否開課,目前依然是問號。從前曾和老師約定過,將來一定會來參加他的最後一堂課,然而因為經濟因素,這個約定成為了不可能。

如果問我遺憾嗎?當然。

懊悔嗎?並沒有。

因為自己已經非常非常非常幸運。曾經兩度參與過老師的課程,前後加起來一共在老師附近居住了五個月,而在那五個月裡,每天切紙板製作書箱或書籍,有問題可以去敲老師的門詢問。於我,天堂再好也不過如此。


今年基礎課程開始招生。

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開課?其實連自己也說不上來。近幾年無足夠人數報名導致無法開課並非第一次,累積下來所造成的經濟困境,確實大幅增加這樣的可能。因此,如果有興趣也剛好有時間,心動不如行動,歡迎上工作坊頁面參觀課程內容,也歡迎手刀報名(*本期報名已結束,意外額滿,感覺像收到新年驚喜大禮包~)


人生或許多少有遺憾,塞滿無奈無常,但是盡力而為,減少遺憾,還是有可能吧。

也同時用今年自刻自印的甲骨文斗方,祝福閱讀的各位:

「春日好,人康健,心願成」




*1 最上方是「福」,右邊為「春」,下方是「康」。說明可以請Google大師講解,十分有趣。

*2 這段話來自《傳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