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尾聲 . Last Hour of 2018


遷移。
仍然陷於開箱、整理和掃除的地獄裡。

將學員送的花圈掛在暫時停工的Press上,
忽然冒出些許節慶感的喜意。

「明年也要辛苦你了,請多多照顧和幫忙。」
邊說邊伸手摸摸這部超過七十歲的press、和他隔壁那台心愛的大裁刀。


也祝福默默逛來這個不大發文章的部落格的各位:
新年快樂(揮手致謝)~


2018-12-31, 23:03


2018-11-29

【活動】107年台灣閱讀節

有空歡迎來玩~

日期:2018 - 12 - 01
地點:國立台灣圖書館,創意廣場帳篷區15-16

*謝謝來聽故事看展覽和參加活動的大小朋友們~(鞠躬)

2018-10-06

秋日



籌備期間近一年,中秋連假邀請在英國裝幀工房工作的日籍裝幀家來台北講課。

原本該是五日~七日的深度裝幀課程濃縮為三日。
課程緊迫加上參與學員除台灣外,也有來自香港和日本的裝幀者(由衷感謝各位的熱情與參加),因此翻譯到最後一日時,不只是學員,連自己也快累到雙眼發直......

雖然過程緊湊異常、忙碌疲累,但同時也很滿足和高興:
終於有機會讓學員們親見到歐洲傳統裝幀工房裡的裝幀家,而且親自傳授專業技術;更感動學員們在過程中的專注與投入,以及最後製作出來的書籍。

目前仍在回神中,也依然忙碌,詳情日後專題報告。


人生的後半段,除卻無常,暫時還找不到更貼切的形容詞。
不論是工作坊或客製案件,每次都當成是初次,也是最後一次。
好好準備,盡心盡力,不留遺憾。



2018-08-16

日常

左側是用了快十年的老骨刀,右側新磨


九月特殊深度課程需要,將一支新的骨刀磨成客座講師指名需要的樣式。
其實原本也有一支,只不過尺寸是目前大小的三分之一;
近期壓力大,乾脆動手再磨一支。
可隨身攜帶,日後搭車摺紙時說不定還能派上用場。



前端厚薄度比對




偶爾覺得,製作者似乎都有種古怪的執拗,挑剔範圍從不僅限於作品,
連工具也會受到這樣病態似的對待。

因為後來對於上面的樣式還是不滿意,又重磨一遍,決定磨好磨滿。



最終,整支像被壓扁的針錐.....(砂紙磨磨病?)


2018-06-27

更好

"You don't have to burn books to destroy a culture. Just get people to stop reading them." - Ray Bradbury 

「毀滅一個文化不需要燒掉他們的書籍,只要讓他們停止閱讀就好。」- 雷.布萊伯利


去年至今年,基礎課程招生都並不理想。雖然可能的因素有許多種,但決定先檢討自己的課程是否有缺失、內容及深度夠不夠好。
找一個資歷深厚且嚴格的大師評斷,或許是最好的方式吧。
厚著臉皮寫信,懇請荷蘭製本老師幫忙審核目前的課程。

初次收到的答覆是:先前五堂基礎課程內容與深度都合格,但是可以更好;同時隨信列出不少提問。
方式非常歐洲,但「回答問題」會牽涉思考,這也是培養思考、判斷能力,甚至日後再度碰上困難時如何處理的最佳方式吧。
於是,開始為期近兩個月的信件往來,之間也不停製作樣本,終於在日前獲得老師審查通過。

調整的重點在:如何在早期基礎打底最佳的八堂課,到後來的五堂課中取得最佳平衡。
八堂課事實上的確是最完整也最好的基礎課程,但礙於費用和時間長度,不得不調整。
五堂課一樣是合格的基礎課程,只是時間密集緊湊,訊息變得相對多,容易超載。
所以最終方案是:
最新版的基礎課程會調整為六堂,課程時間改為三個半小時。當然也因為課程堂數增加,費用也略有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此收看詳情,也歡迎參加~

-----------------------------------

引言單純是查資料時正好讀到,有點感觸因而貼上。
許多事物都是如此吧?沒有人繼續,就會消失。
而文化藝術類型這些價值類的事物,大概更容易如此吧。


2018-01-01

夢想飛行的地方 - A Place For Dreams

每個人的夢想都不同,一個能讓人的夢想有機會起飛的地方,會什麼樣子呢?

對一個藝術家或工藝者而言,或許,不過就是一個能安心自由創作且有機會與其他創作者交流分享的地方吧。

日本橫浜美術館市民藝術工房的版畫室對我個人而言,就是那樣的場所。




認識橫浜美術館市民工房的版畫室其實不算久,約莫是居住日本最後那五六年,至今約十年前。

在他們經營的市民藝術工房中,最特殊的其中之一可說是版畫室的營運方式:版畫室有齊全完備的絹印、銅版畫與石版畫顏料、機器與設備。參與者自身有版畫經驗或參加他們所辦的基礎課程後,就可以申請報名自主製作。

只要繳付一點費用(難以想像的合理費用),除紙張需自備外,就可以在申請到的開放日裡使用裡面所有設備機器和顏料,製作自己的作品。
這樣方式,不但提供一個讓喜歡版畫的人得以有場所製作,使用個人無法負擔或安放的大型機材外,也有機會與其他創作者交流:欣賞不同作品,分享不同理念與製作時採用的各式技法。

自2006年參加他們的絹印基礎課程後,除了持續在版畫教室開放日製作絹印外,也參加銅版畫與石版畫基礎課程,無意間逐漸成為版畫愛好者,最後兩三年幾乎每週都固定在那裡製作自己的絹印或銅版畫作品,也因此與其他一起創作的人更加熟稔,不論版種。
多數時雖然大家都默默各自創作,但該怎麼形容才好?
裡面一起創作的人們,不論已是藝術家或單純為著喜愛版畫而來,雖然所有開放日也會有一位講師隨時提供技術上的諮詢或協助,但大家照樣會在旁人遇上困難時提供建議和經驗,無私分享彼此使用的技法,互看作品討論。身障者也一樣歡迎,會在講師協助下進行版畫創作。
在那裡越久,就越感動有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存在。這是創作起源,也是書名由來。





後來開始學習製本裝幀加上有回台灣的計畫,因此一早便有製作這套書的想法。在獲得市民工房管理者的同意後,得以連續數日在不是開放日的早晨,前往版畫室進行拍攝。私心希望能透過攝影,記錄與紀念這個特別的場域:一個讓創作者得以安心夢想,持續創作的地方。

三個部份皆為分開閱讀的形式,但書籍整體則利用紙張摺疊特性,將三個部份不使用粘膠而串連一起成為一冊書。

理由是:雖然都是版畫也都在相同的地方製作,但每種版畫特性不同,而在裡面創作者通常也都只對其中一種版畫有特殊偏好與熱愛,因此希望能夠透過結構設計表達與呈現:「不同與相同」。
「不同」的是版畫種類,「相同」是對版畫熱情,以及都在同一個場所創作與製作。



照片印刷選擇很薄的日本楮紙,來自日本「紙舖 直」的RK20。而會選擇與使用這款紙張也算是一種註定或緣分吧。


因為初次聽見這間知名紙店,正是版畫室的講師提及所以慕名去那裡購買過紙張,至今依然是最喜愛的紙店之一。當今年春季因緣巧合下與「紙舖 直」的老闆見面時,看見他個人使用RK20的攝影作品集,一眼見到就曉得那是自己正在苦尋的紙張。也因為輕且薄,因此翻閱時請務必小心,以免損傷紙張。


但願能藉由這樣的製作形式和使用的紙張材質,讓讀者在翻閱時,透過完全迥異的書籍結構形式出現截然不同的閱讀感受,同時也能感覺紙張的那份溫潤,以及紙張經由摺疊時所呈現類似魔法似的變化。


除紙張頁面有使用自製糨糊黏貼外,其餘部分完全沒有使用任何黏膠。書籍結構方式為自創形式。


雖然是首次攝影作品集,但因視力緣故,既是初次也是最後。


書籍影片連結:
https://vimeo.com/197497376


作品材質:紙張
封面:日本竹尾紙張公司,シ-プスキン(sheepskin)
內頁:日本「紙舖直」和紙,楮皮紙,RK20
印刷方式:噴墨印表機列印
內容印刷文字:中文、日文、英文
書盒:霧面壓克力箱
製作冊數與實際銷售冊數:43冊,銷售總冊數38冊(四冊樣本,一冊贈予橫浜美術館市民工作房版畫室收藏)
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定價:台幣壹萬伍千元整 

銷售地點: 324版畫工作房  



備註1:由於紙張很薄與紙張材質緣故,印刷時偶爾照片會出現輕微白點或紙張纖維狀。
備註2:製本學員有優惠價格,有興趣的同學麻煩請e-mail聯絡






後記:

製本裝幀工藝與其他工藝相同,都需要漫長的製作時間,經歷許多不斷重覆又重覆的步驟、手續和過程。

這次與過往製作最大不同的是作品數量多,舉例來說:內頁紙張需要的總長度接近兩公里。每日跪在地上裁切,同時一邊黏貼與印刷,即便盡全力還是耗費超過三個多月才完成這部份的工程。後續當然還有其他部份,像是摺疊與頁面間的黏貼等,所需要的時間更長,每個手續完成時間都是以月計算,但製作精密度卻需要逐厘計較。


這些相信在凡事早已機械和現代化的生活中,應該很難想像,或許也屬於不可思議的緩慢和毫無效率吧。畢竟大量印刷的書籍,一日便能完成上百甚或上千冊。因此當一般人見到作品時,可能非常難以想像不過數十冊書而已,竟然需要耗費如此漫長的時間與過程才能完成。

可是也一如瑞士製本學校的講師曾經說過:「製本裝幀家所做的一切,是不能夠被察覺。」,換句話說,一本手製作的書籍一定要毫無瑕疵的完成,完美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如千百年前的製本裝幀工藝家一樣。
至於裡面瑣碎或艱辛困難的步驟與過程,也只不過是製本裝幀工藝者工作的一部份而已。

另外則是整個製作過程是在手傷和復健中並行。必須在不讓傷勢惡化但同時需要長時間工作中求取平衡,也需要與維持生計奮鬥。但既是自己選擇的道路,再怎麼艱難,總要一一克服,努力解決。

雖然過程中難題不斷、考驗從沒少過,但是最後,當封面完成的那一瞬間,那些過程中所有辛苦都已經有了最好的回報,不論銷售結果如何。

由衷感謝國藝會願意提供補助,雖然獲得的款項不如預期,但倘若不是如此,對於一個長期處於經濟拮据、生活始終在低於平均收入的製本裝幀工藝者而言,缺少這份補助,就幾乎沒有機會可以完成這套放在心裡幾年、一直想完成的作品。非常感謝。


曾經讀過一句話「文化需要時間累積」,而藝術和工藝則是文化的一部份。
倘若能夠奢望的話,希望有一天,台灣也會有這樣一個地方,讓所有不同藝術或工藝領域的人可以一起共享場域,用自己的速度創作、分享交流技術與經驗想法,累積屬於台灣自己的藝術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