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變動向來都不會是簡單或輕易的決定,人生如此,教學課程亦然。
製作與製作的間中抽出時間準備下一次課程。
總想透過課程介紹紙張的豐富與多樣,因此每期使用的紙張也不盡然相同。
翻閱手邊逐漸增加的一冊冊紙樣,反覆細看。
過往兩年的基礎紙張變化和製本八堂課程,每週上課一次,總共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課程設計的初衷是抱著「如何讓一般愛書愛紙但並無製本經驗或不常接觸的人,在最短的時間裡建立最紮實製本基礎技術」的信念,再三思考後設計的課程。
課程時間雖然看似長,其實也依然還在入門起手式。之後,那和學習樂器相同,不存在速成、立刻、馬上。
想彈奏出美妙動人樂聲?需要時間,學習練習,練習學習,以年計算的練習。很多很多年。
然則也因為課程時間較長與費用的緣故,經常造成招生不易的難題。只是過去每次見到同學們到第八堂課,製作出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時,都忍不住心想:就算學生們沒有打算入行,只要持續練習,之後不論用在平面設計或是Zine或小量個人作品的製作上,完全是可以拭目以待的好作品。
總會覺得頑固堅持「基礎很重要」的信念有其必要。
凝視紙張,手指輕觸他們各種不同的糙硬細軟特質、輕淡薄濃的色系在腦海裡揚起各式想像:他們適合哪一種縫製法?換一種又會如何?
然而現實面的問題依然存在:如何讓更多人認識、接觸、參與製本工藝?
今年前半年與324工作房的朋友們一再反覆討論。最後,初衷不變但重新再規劃一遍。將課程濃縮,以最基礎的摺疊配合縫製法為主的五堂課。希望這樣的調整,能夠吸引更多人願意來一探歐洲製本工藝的世界。
不過,這也是最濃縮、無法更短的基礎課程。
已刪除的幾堂課程,屬於比較傾向從摺疊與切割紙張來變化、較為接近書籍藝術(Book Art)的入門區塊。這部份則希望日後還有機會調整成獨立的幾堂課程。
畢竟從有書籍開始至今千年的歷史裡,一本書,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個樣貌,一種形狀。
書和所有人類歷史上的其他事物相同,跟隨著國度地域所擁有的材料、技術與社會人文時事,一同演化又演化。
對於喜愛閱讀和又從事手工製本的我而言,倘若手工製本能真的能在台灣落地生根,實在非常好奇在設計與創意人才豐富的台灣,會發展出什麼樣屬於自己的書籍藝術呢?
邊想邊挑選,決定後立即在用剩的紙張角落裡,寫下不同課程的各式紙張名稱磅數、計算張數、畫出紙張絲向與切割示意圖。接下來是為期數日的往來信件,充滿繁雜數字細節。
最終,美工刀輕輕劃開長方形牛皮紙小包上的膠帶,裁切整齊的各色紙張探出頭來眨眼呼吸。
之後他們將會認識誰呢?在已識或尚未認識的同學們手中,最終將變成什麼樣的一本小書?
紙張安靜等。
變動,其實也是一種嘗試,轉換。
試試看,然後繼續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