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藝術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藝術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10-12

「月曆書 Live」- 古國萱作品集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有時內心的火焰熄滅了。當遇見其他人因而再度被點燃時,我們應該深深感激這些人使我們重燃心靈之火。」--史懷哲
"In everyone's life, at some time, our inner fire goes out. It is then burst into flame by an encounter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We should all be thankful for those people who rekindle the inner spirit."  --Albert Schweitzer

楔子



這個故事,是前年秋末一個雲很厚的下午開始。


那年不曉得何故,整年雨像是沒停過似的,也正好在谷底,心情和天候同樣灰黯。
就在那時候,收到324版畫工房竹君捎來的第一道微光:他們邀請一起參加他們隔年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的活動。

那個秋末下午,主辦人忠銘和竹君把參加者都聚在一起,書展要一起工作五日,先讓大家彼此認識。那是第一次見到國萱和她的剪紙創作。

微暗的工作室,大螢幕上映出國萱的剪紙作品,雨滴和輕輕彎下的草,眼前頓時一亮,有很長一段時間異常消沉、所有感受都似隔著一道厚牆的自己,在那瞬間,心裡像是有點什麼,輕輕醒來。



國萱的作品和一般剪紙作品差異最大的,除出是用詩或一句話剪出的圖形外,剪之前也無需畫草稿,當句子與感受連結後,就直接剪出圖樣或字。圖形意外的樸拙簡潔,沒有一般常見的複雜線條,然而詩句中所包含的情感卻一分不少。

簡單,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如倪匡曾說過短篇小說比長篇還難寫,因為三言兩語要寫盡人生起伏和七情六慾,還要讓讀者感動?!藝術創作也相同,要將那些豐富的情感用最簡單的圖形表達,難度很高。



隔年書展期間和國萱逐漸熟識後,主動找國萱一起合作,希望作品會是一個可以常常見到,甚至使用的作品,最後選擇製成不失書的本質的月曆。
比較私心的也正是這部份,因為只有當那是月曆的時候,才可以天天看到那些動人的作品,可以提醒或陪伴,度過人生旅路的高高低低。



Live

製作主題或書名,並不是指吸入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醫學上「活著」的這件事;也不是只想說「生活」。而是,和英文字典中當動詞時的解釋一樣,後面附著一堆問號像是:怎麼活?如何活?怎麼過?什麼經驗?瞭解或體認了什麼?


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的時光,人類訂為一年,劃分四季。久了或習慣了,有時也就忘記,其實每一年、每一日都是獨一無二,過完就成為歷史,無法回頭,不能重來更無法停止。
而所有時間,都必然會發生一些什麼,也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感受與情緒,悲傷歡喜,苦痛快樂,行為和反應。這些都會隨著年月日逐步累積,架構現在和未來的自己。
因此,每一日要如何過,不就很重要嗎?

抱著這些想法配合著月曆本身需要的季節特性,和國萱一起選擇適合每個月的作品。

今年二月初就開始著手規劃,到完成幾乎橫跨一整年,所以其實幕後工程也像是反應主題:「過日子」。因為那些大小事,或多或少都影響整個製作的過程。
像是除了彼此各自的其他工作與日常生活波動外,一路經過似乎特別動盪的這一年:
在擔憂著太陽花學運和反核四中,需要努力才能靜下心討論、選圖和排版;訂紙和挑色前後的北捷事件與澎湖空難;製版和凸版印刷時遇見酷暑和高雄氣爆;接手製本部分時,香港佔中和餿水油新聞環繞。
地理位置較遠些的有伊波拉病毒蔓延的西非,兩次馬來西亞航空空難,敘利亞不停歇的內戰,蘇格蘭獨立公投,中東ISIS等等等。

這些許許多多、遠或近的大小小事件,生老病死,不止提醒生命是有時限的;有些則直接或間接造成影響,甚或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想法與行動。
在人生無常,生命的脆弱裡,或許能做的是,每一日都盡量好好過吧?不論對每個人而言,「好」的定義是什麼。



好好的

月曆書上的12個剪紙作品,分佈在七張厚紙板上,也因為選紙時實在難以取捨白色或灰藍,所以兩個顏色一起用,白色灰藍輪流,也因為正好是單數,因此變成兩套封面顏色不同的作品集。
看著一樣圖形,顏色相同,但印在底色不同的紙張,形成截然不同感覺,非常有趣,像雙胞胎一樣,各有各的性格。


也因為每個月連結在一起,成為了一年,因此製本設計上,也是使用同樣方式,七張紙只用紙條交錯串連。又因為人生總有上落,不可能日日都快樂,因此紙條染成銀色,正好在書的邊緣,像是英文俗諺「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每朵烏雲都鑲着銀邊。,萬一有低落的時刻,也能遇見那些微光。


包裝上的章,自然也是國萱的剪紙作品,不過國萱親手用橡皮章刻出。
包裝時輕輕蓋在薄薄的宣紙上,這是我們給各位的祝福,希望月曆的12個剪紙作品,能夠陪伴各位好好度過未來一年。


尺寸27x39x1.2cm
紙張材質GA file, 900kg
紙張顏色:米白,灰藍
印刷:凸版印刷,格志凸版印刷工作室,王春安先生
冊數:總數50冊,樣本四冊。
            白色封面 25冊
            灰藍色封面 25冊
(已經全部售出,謝謝各位的喜愛和支持 27.12.2014)


註1:其他幕後故事,請往古國萱部落格。:)
2: 本文使用的照片是白色封面冊。












2012-01-17

News 訊息

德國書籍藝術大師Veronika Schäpers, 目前在台北Louis Vuitton(路易維登)中山旗艦店四樓藝文空間有作品展覽。
自1月12日起至2月5日(結束期間為大概,詳情請詢問LV中山店)

非常希望各位能夠抽時間前往參觀。
除卻能更進一步瞭解何謂書籍藝術(Book Art)外,Veronika Schäpers的作品更是這個領域中的傑作:這次更難得的是,並非如一般博物館透過玻璃櫃觀看,而是可以請在場服務人員幫忙或自己戴手套翻閱!
機會真的很難得,希望大家告訴大家,一同前往欣賞美麗的藝術作品。:)


一直處於忙碌中,沒能事前或更早通知各位,真的真的很抱歉.......

2010-11-01

幻旅

開始製作訂製畫冊那一日,碰巧是個久雨過後的晴天。

近午,窗外陽光灑入,客廳很明亮。


製作別人委託的作品與製作自身的作品,其實不大一樣。

自身的創作,即使出錯也不大要緊,可以隨著製作而修改或者重來,現在要面對的則是,已經印製好的固定數量,錯誤需要減到最低,假如不是零的話。

想做到最好,因此有點緊張。


抹淨桌子,放上慣用的切紙板,角落放著列表機印出的冊頁順序,將雙手洗乾淨,確定抹乾不留一滴水珠,才小心翼翼拆開第一疊包裝紙,取出那些飄洋過海來的,已印刷完畢的畫作。

一邊看著冊頁順序,一手輕輕翻動畫作,檢頁數排列是否正確,圖形是否有印刷上的瑕疵。逐一檢,逐一慢慢小心對整折疊。


陽光靜靜映在圖畫上,馬友友的大提琴聲低沈溫柔環繞在四周。


手不停著工作,眼睛檢視也同時凝視那一幅又一幅畫,點與線,塗抹與揮灑。忽然想起,這些作品,雖然是作畫者旅程中的記錄,但也同時是畫家生命中的某個片刻,以半隱藏的繪圖方式,記錄著當時的感受與想法。

之後印刷前的掃描編輯工程,也非同小可吧?或許白天,也許夜晚,花費許多時間調整製作,尋找合適也能信賴的印刷廠、選擇合適的紙張印刷、第一版的檢視、之後的打包裝箱等等工程。手上的這些紙張除了圖形外,裡面還著許多故事。


突然,覺得手上的紙張有點沉重,然則在同時,也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

製書,是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後來可以經常做,接著又有人信任自己,將她自身珍而重之的作品,特地跨洋過海的寄來,交到自己手上,讓自己為它們做一個家。

而在製作中的折疊切裁縫製過程中,也無意中見到一點對方生命中的片段,去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另一個別人的世界,分享一段回憶。實際上這個部份,又其實也只有製作的人才能享受。

很想謝謝這位客人(或者,現在也可以算是另類方式結交的朋友?),如果不是她的信任,也無法享受這分很特別的感受,無法擁有一段這樣的美好記憶。


情緒逐漸放鬆,依然小心折疊,努力做到最好,但也在海水波光粼粼,樹林山間小道與鐵軌的光影,聽著悠揚樂聲中,享受短短跨越時空的特異旅行。



備註:

此本畫冊的畫家為劉穎捷小姐(穎捷~謝謝妳:))。


作者簡介

劉穎捷

197812月生於台灣台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創作研究所


作品名稱為《移動記》,收錄有她個人2002-03年在威尼斯和台灣間旅行的畫作,第一版含樣本共八冊。


此作品將在11/3、4日於日本神奈川縣北鎌倉站前的手工藝品市集—「匠の市」做首次販賣,碰巧來日本玩或者居住日本的朋友,歡迎來參觀;同時也有其他「有所思」的作品一起販賣。


第二次販賣這本畫冊的地點是台北牯嶺街書香市集,時間為11月13、14日,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這裡也會有四冊「有所思」的作品一起販賣,都是誠品沒有出現過的作品,兩冊為銅版畫為封面的裝訂,另外兩冊是絹印,圖樣為早期作品「新月」,以Veronika Schäpers的側邊打圓洞方式裝訂,由於尺寸略大,因此也沒有在誠品販賣過,製作者手邊也只剩下這最後兩冊,將來也不會再製作相同圖形或者相同窄型款式,有興趣的朋友們也歡迎前往參觀。

2008-02-10

efuto-藝術家介紹




e:

futo:信封

這兩個字是日文,翻譯過來是「圖畫信封」。


80年代,插畫家Satoshi Kitamura帶著他的作品在英國到處面試,尋找工作,最後來到一間出版社,Andersen Press. 當他坐下時,發現牆上掛滿一封封色彩鮮豔的手繪信封,全都是寄給出版社經理,Klaus Flugge。


驚嘆那樣的美麗之餘,他的心裡也想著「啊,竟然從來沒有想過能這樣寄信。」後來,他自然也成為畫信封的一份子。


他見到的這些漂亮有趣的手繪信封,是出自英國有名的童話插畫家,David McKee。對兒童繪本有興趣的人應該聽過,或是看過他的作品,《Elmer》,一隻身上有著七彩格子的大象。


一開始只有David Mckee,接著許多他的插畫朋友,或是Klaus Flugge的友人們,也漸漸這樣互相寄信,玩得不亦樂乎。


這本書收集了許多類似附圖的信封,是昨天的新發現,一眼見到就愛不釋手。


Satoshi Kitamura在提到「圖畫信封」時說,「因為每一個信封都是只為他/她而畫,也只寄給這個人,也因此非常的私人,這也是圖畫信封最特別的地方。」


在翻閱此書時,注意到有一位日本女性的名字,經常在信封上出現,後來發現是此書的編輯。


最後訪問Satoshi Kitamura的地方,他自己寫道,「每一次當我寄出剛畫好的圖畫信封時,心裡總一絲興奮和期待。這可會讓她驚喜?這會使她微笑嗎?她會怎麼想?」


然後最後一頁的信封,是David McKee畫給Satoshi Kitamura和這位編輯,慶祝他們結婚。


讀到這裡,忍不住微笑起來,覺得很溫馨又浪漫。


插畫家默默的只為她畫著一封封信,只想念這個人,只寫給這個人。我想,到最後這位編輯幾乎是日日看信箱,等待插畫家的來信吧。


電子科技發達的今日,電郵取代了一般的信件,電腦繪圖也多過手繪,便利之餘,總也少了些什麼。


信箱裡靜靜著一封來自友人情人的問候與關懷,親手繪上的圖案,想像對方專心畫圖的樣子,郵票顯示飄洋過海的旅程,我想,這是電子郵件無法取代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