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8

小品集II 補記


一時忘記,但沒想到就真的忘記,近日才猛然憶起,抱歉讓各位久等了。
補寫小品集II的故事如下,也正好今日是中秋月圓時,祝各位賞月快樂。


西元一千八百多年前,埃及的書本是什麼模樣?你的腦海中會浮出什麼?莎草紙?捲軸?

或許有點難以想像,但是現今的書本形式,是源自埃及。

小品集系列一開始,就是為了希望能介紹各種西方早期不黏貼的書籍裝丁法,源頭當然不能不提,更不容錯過。這也是小品集II的主角,最古老的製本法。

現代書籍都是編列印刷後,以一疊疊的形式縫製或黏貼而成,這樣的疊頁文本方式稱為「抄本 - codex」,而根據西方書籍修復家的文獻和書籍,目前所知這樣的形式最早是在埃及出現。也因為抄本製法來自信奉基督教的埃及人,科普特族群(the Copts),因此製法稱為「科普特裝丁- coptic binding」,或「科普特縫製法 - coptic sewing」。使用時期大致從西元第二世紀到第十一世紀左右。
當時的文本是以抄寫的方式寫在莎草、紙羊皮紙上,折為疊頁後縫製在木頭或皮革上。除了縫製過程並不使用任何黏膠外,縫法最特別也容易辨認的是:書背上的疊與疊之間,像是有許多麻花細密編織為條,串起而成。

製作前,想像千年之前的遙遠陌生國度,然後挑選色系偏米白,含棉量高但不平滑的紙張為內頁;封面是淡米黃色,佈滿不勻稱的細紋,像塵揚飛沙過後的殘痕。

一邊縫製,也一邊衷心感謝每位前輩製本家和書籍修復家。因為他們的努力追尋、維護與保存,所以即使在科普特語已經幾乎消逝的千年後,我們依然得以在這冊麻花織出似的筆記上,繼續提筆,持續書寫。



製作總數:40冊,樣本兩冊